第365章 逆天改命,杀光就好_人在南宋,我与蒙古争天下
烈日小说网 > 人在南宋,我与蒙古争天下 > 第365章 逆天改命,杀光就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65章 逆天改命,杀光就好

  边上又一个新兵嚷嚷道:“一个月才一贯钱,不够花吧,五年也存不了多少啊。”

  “叭”李亮上去一脑巴子:“营中哪有花钱的地方,有的吃有的住有的穿,老子当了宋军大半年了,一文钱都没花掉。”

  “再说你们难道一辈子是个小兵?老子半年前还是兵呢,万一立了功,升起来哗哗的响。”

  “就和我指挥说的那样,人要有理想,要有上进心,不想当将军的兵――叫什么来着――”李亮说到一半忘了。

  周勇笑道:“不想当将军的兵,不是个好士兵。”

  “对,就这,你们都给老子记好了,将来都要当将军,咱们蔡州,也能出将军。”

  几个新兵一脸崇拜的看着李亮,好像李亮成了将军似的。

  当天他们匆匆把李亮家的东西搬到船上,然后纷纷登船。

  李亮这个营自蔡州汝水河登船,一路坐船到凤阳,全程五百多里,他们的船用了两天一夜就到了,在凤阳短暂休息,补允了一些物资,又从凤阳经楚州到海州又是两天两夜。

  到海州后,他们又休息了一天,并且需要换乘海船,李亮带着几个老兄弟上岸看了下,海州东海岸铺天盖地都是船,有从两淮其他地方来的,有从浙江来的。

  很多船只运的都是各种物资。

  看着海面上数以千计的各种船只,李亮真是感觉到大宋朝国力是如此恐怖。

  等他们换了海船之后,李亮就找了本都都头,虚心向他学习识字。

  都头是原本宋军,参军数年了,识字比李亮多,因为和李亮谈的来,还挺愿意教他识字。

  据都头说,等到了长春后,愿意学识字的,会有专门的教书先生上课,大宋的军队,从去年开始都是如此,不强制识字,愿意的可以去学,但以后晋升,除了立功外,优先选识字多的。

  众人在海州呆了两天,主要是大量人马需要换船,还要接受各种物资。

  七月下旬,船队开始跨海,穿过黄海,渤海直接来到高丽鸭绿江,从鸭绿江进去到宋军控制的义州。

  宋军在高丽借了几个州,义州就在鸭绿江边上。

  船队直接到了鸭绿江,全程一千六百多里。

  宋军用的三角帆海船,速度远超以前,加上来的时候又是顺风,五天时间就到了。

  从蔡州出发到义州,加上中间休息时间,宋军也就用了十二天。

  后面到赵与芮指定的长春城还有一千里左右,可以先走陆路,再走海路,然后再走陆路,这样用时比较快。

  也可以全部走陆路。

  宋军是分两波,部份辎重和大量的物资,都是直接从海州绕过高丽半岛,全程海路到海叁威。

  这段路程大概三千多里,全程在海上,宋军的船需要十五到二十天左右。

  然后再走陆路到长春城,约五百里。

  李亮他们没什么辎重,全是步骑。

  所以李亮这营走的陆路。

  全营加上部份家属六百人不到,他们有近一千匹马骡,十几辆马车,所有步兵都可以骑马或骡。

  当然,因为他们营中只有哨骑算骑兵,大部份马都是运输马,不是战马。

  他们从义州过鸭绿江,经后世通化,白山,敦化,每天走六七十里。

  十几天后终于来到赵与芮指定的长春城。

  赵与芮随手一指,长春城已经换了位置,到了后世的宁安市。

  在李亮他们来之前,工部官员已经选好的城址。

  就在牧丹江边,和镜泊峡谷相交错的西北角建长春城。

  设计中的长春城,北面就是牧丹江,与护城河连成一体,西面是镜泊湖,两个方向就是天然防线,城墙长达二十多里,人口预计为十年争取五十万人。

  这边气温也算不错,全年平均气温是零下一度到十一度。

  最低温度大概在零下三度左右,最高气温在十二度左右,不是很冷,也不是会很热。

  这里在后世还有个比较有名的地方,就是宁古塔。

  这是后世满族的祖居地之一,汉晋为北沃沮之地,南北朝属勿吉,隋初称。

  李皇当天对皇帝说是蛮荒苦寒之地也没错,以前这里真是数里,甚至数十里无人烟。

  东夏立国后,周边人气才聚集起来,大量野女真似的当地野人聚集到东夏旗下。

  现在东夏被宋国平定,人口也全被宋军抓起来集中到一起。

  李亮他们当天就到了镜泊湖东南的大青沟筑营,结果到了现场一看,现场人山人海,好多人在干活。

  李亮跟着都头和现场一个宋军军官见了面,双方说了会话,李亮兴冲冲的回来了。

  “宋军--我军半个月前攻克北\京,活捉了蒲鲜万奴,东夏国用不了多久,就得完蛋。”

  这家伙当了大半年宋军,还经常忘了改口,毕竟是当了二三十年的金人,一时间有点不适应。

  东夏国主力已经被宋军打残了,还有一些小城镇虽然还在抵抗,用不了多久也会被宋军平定。

  周勇、郑有财他们都围上来问情况。

  李亮说宋军没强攻,就是围着城,围了几个月,城中弹尽粮绝,就起了内乱,然后就破城了,城破后,东夏人抵抗很激烈,被杀了好多,最后宋军收拢到六千降兵,数万百姓。

  这几乎占了东夏人一半左右。

  降兵们都不愿意跟着宋军,但吕文德没杀他们,以铁链拷脚,逼他们建城。

  此时镜泊湖边好多东夏百姓,有男有女,他们正在为建城准备材料,到各处挖运巨石,砍伐木头。

  还有人帮宋军在盖临时房屋。

  李亮他们到后,先为自己盖房子,然后再参与屯田。

  宋军到后主要是屯田,然后空闲时训练。

  东夏的百姓这会主要准备建城材料,还有帮挖矿,建厂房,以及修路。

  他们就先期是以屯田和建住房为主,等能自给自足,有住房后,再全力建城。

  李亮他们先用帐篷住下,接着开始建造房屋。

  开始建的比较慢,工具和工匠不足,还得屯田。

  约半个月后,陆续从东面有工具和工匠从海路上岸,来到长春城。

  工匠和工具越来越多,两个半个月后,李亮全营的营房就盖好了。

  此时他们全力屯田,前期主要是开荒,耕地,建造水利沟渠。

  长春城附近人满为患,到十二月底时,五万宋军已经到齐,加上工匠和部份家属,官员,宋军在现场就有近六万人。

  吕文德的兵马陆续平定东夏各地,前后抓了六万多东夏军民,几乎是东夏全部活下来的人口,都集中在长春城附近帮忙。

  其中一半人在准备建城等事宜,一半人在修路。

  朝廷扩修两条路,一条是往南,到义州和鸭绿江方向,一条往东,到海边海叁威方向。

  这两条都有几百里长,估计得用几年时间才能全部修好。

  李亮他们来了四个月,长城春一块石头还没盖,但四周堆积着大量的石砖,木料,朝廷的官员工匠,天天在规划,标线,前期工作非常认真。

  进入十二月后,当地天气降温,低温能达到零下,李亮他们营的屯田任务也基本完成了。

  他们全营五百人,要求每人屯耕二十亩,全营是一万亩。

  他们被分派的田就在镜泊湖不远处,原本就有些是东夏人的田,难度比较小,稍微耕种平整下,一万亩用了两个月就弄好了,后面基本都是在修建水利设施。

  东夏人不会用水利工具,也没有水车,宋军来后大力营造水车,挖通沟渠,这样出来的粮田质量就远超东夏人。

  后世这边附近有两百多万亩田,主种玉米和署类,水稻大概只种了三十万亩。

  但现在没玉米和署类,所以宋军在这边是稻麦套种,和江南相似。

  整个八月到十二月,从东、南两个方向,陆陆续续有大量的马车,资源、粮草和民夫前来。

  其中东面都是高丽人从海上的支援,宋廷以白糖,丝帛、铜钱等换取高丽人的粮食和民夫,包括牛和羊、鸡。

  到十二月底时,高丽国内又来了三万民夫,专门为宋人建城和修路。

  十二月底,宋军经过大半年的准备,终于开始建城,却在这时,李亮他们收到调令。

  他们全军三千多人,将往东五百里,前往原东夏国北\京,现在改名为海叁城。

  海叁城在海叁威北一百里,距离长春城五百里。

  东夏国灭后,赵与芮改名海叁城,专门军屯。

  李亮他们跟着本军再次启程,数天后,在一场大雪中,艰难的来到海叁城。

  这边比长春城冷多了,也就距离几百里。

  好在这边原本就是东夏国都,城虽然小,里面一应俱全。

  此时城中有刚来没多久的一万高丽民夫,加李亮他们辽东都司长春一军加家属三千余人。

  高丽民夫们还是在这里修路,加固海叁城,打通海叁城到海叁威的大路,所有工程做完后,他们愿意回去就回高丽,愿意留下的也可以留下,但留下必须要为军户。

  加上宋军在海叁威还有一千多水师,两边距离极近,随时可以相互支援。

  宝庆八年底,大宋在赵与芮的规划下,已经占据东夏国地盘,控制了海叁威附近的巷口,大宋兵锋已经接近后世长春市附近,距离蒙古东北部也不太远。

  未来二十年,只要再往东北方向建几个城,很快就能与蒙古东北部接壤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lrxs8.cc。烈日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lrxs8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